“发烧恐惧症”依旧挥之不去

2016年06月13日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   

  但关于发烧的理念仍在演变。该如何治疗新生儿发烧,医生对此仍有争议——如果出生3天的婴儿发烧,那么医生会进行腰椎穿刺并静脉滴注抗生素;那么要是3个月的婴儿发烧,应该采取同样激进的疗法吗?和医学上的很多问题一样,答案是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直到20世纪70年代,医生仍想知道主动升高体温是否有助于击退感染。发烧能赶走病毒,支持这个论点的直接科学证据很少,然而这一点却一再被人提起——有点像那句俗话“感冒要吃饱,发烧要饿着”,你经常听到人们这么说,但它同样缺乏科学依据。

  莫朗还记得自己上医学院时的一位病人,那是个10岁的男孩,患有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医生很清楚,男孩必死无疑。“男孩快死的时候被送进 了病房,他已经无法再出院回家了。”莫朗说,“传染病团队的头儿获得了许可,将疟疾传染给男孩,让他的体温升高到41.6度,希望能借此杀死病毒。”

  实验没有成功。发烧的文化含义有时候相当离奇,而近年来医生甚至尝试将发烧作为一种疗法,这样的举动又让人们分外关注。“虽然他很清楚实验几乎不可 能成功,但他仍然想要尝试,哪怕那是(近在)1972年,”莫朗说,“我不认为发烧能治疗任何疾病。虽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之所以发烧,是因为高体温可能 有助于杀死微生物——大体而言,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可靠。”

  那么,既然如此,发烧的演化意义是什么?

  可能这只是人类分辨病人的一种方式——受益者不光是患者本人,还有他所在的团体。比如说,我们想一想1875年发生在斐济的麻疹大流行。“当地土著 从没见过流行性发烧——从来没有,”莫朗说,“他们的部族在那片群岛上生活了一千多年,从没遇见过流行性热病。”但是麻疹流行一开始,他们立即学会了该如 何保护自己。

  “刚开始大家都吓坏了——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得又烫又冷,”莫朗说,“他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所以他们觉得自己遭到了 恶灵的诅咒……但是他们立即理解了‘传染’这个概念并开始自发隔离。虽然土著以前没见过发烧,但他们立即明白这种病会传染。人们成群结队地跑到地势较高的 地方藏起来,直到大流行结束。在某些案例中,生病的人被关在一个村子里,然后外面的人放火烧掉村子,杀死病人。”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莫朗告诉我,“我们觉得传染是个复杂的概念,但实际上,从没见过传染病的原始人一旦遇到,立即就理解了。纵观历史,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

  时间流逝,西方医学对发烧的具体理解越来越深刻。现在医生知道,只要发烧没超过40.5摄氏度,那么体温高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没什么直接联系。在大 部分文化里,发烧已经褪去了神秘主义的面纱——人们不再认为发烧是神罚,尽管古埃及人曾如此坚信。但对发烧的恐惧依然根深蒂固,代代相传,虽然我们对人体 和自身弱点的了解都在不断加深。

  “发烧是件大事儿,这样的观念已经流传数千年,”莫朗说,“人们觉得发烧就是一种病,要改变这样的看法,并非朝夕之功。”(编辑:惜惜xxi)

  本文版权属于科普中国(kepuchina.org)与果壳网(guokr.com)共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