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恐惧症”依旧挥之不去

2016年06月13日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   

  发烧与死亡

  那时候,大部分人担心的是发烧的后果,而不是原因。“发烧很可能意味着致命的传染病,”马克尔说,“这是它令人害怕的原因之一。”

  “如果在抗生素出现之前的年代,你发了高烧,那么你很可能病得很重,”他继续说道,“比如说,肺炎会让你烧到40摄氏度以上,这种病非常常见,而且 可能致命,相当吓人。你要么战胜疾病,要么一命呜呼。如果是细菌性肺炎之类的病,你会大量出汗,高烧不退,最后要么好起来,要么送命。生死只在一线之 间。”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样戏剧性时刻的证据比比皆是。十八九世纪的报纸上充满了各式各样号称能“治疗发烧”的滋补品广告。“那时候人们说,‘城里开始流 行发烧’,‘今年的发烧伴有大量红疹’,现在我们知道那是麻疹。”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的高级科学顾问大卫•莫朗说,“或者说,‘去年流行的发烧伴 有大量水疱’,现在我们知道那是天花。他们并不明白,不同形式的发烧代表着完全不同的疾病类型。”

  所以一代代的医生前赴后继地试图治疗发烧本身,而不是深层的病源,他们的尝试经常带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后果。“有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热病是体 液不平衡造成的,”莫朗说,“他们认为坏的体液让你生病,至少会让你发烧,所以你必须清除那些毒液。”在18世纪,发烧的病人要接受放血疗法以清除毒素, 患者有时候甚至因此丧命。此外医生还会给病人开药,让病人呕吐、出汗或是腹泻。

  “这种疗法的中心思想是,如果通过全身的毛孔和出口把坏东西排出去,那么烧自然就退了,”莫朗说,“与此同时,人们还相信,发烧是心跳产生的热量造成的——热量被视作一种物质,而非特性。他们观察到病人的心率加快,然而却颠倒了因果。”

  尽管进入20世纪后,人们开始明白发烧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本身,但大家仍习惯于用“热”来描述与之相关的疾病:例如黄热病、伤寒、猩红热。发烧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它可能带来死亡,它的身影在那些最可怕的疾病名称中徘徊不去。

  发烧的演化意义到底是什么?

  人们仍在使用温度计来评判发烧的严重程度,这一习惯又进一步强化了关于发烧的错误观念。温度计允许一定程度的误差——比如说0.3摄氏度——但实际 上,它的读数无法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此同时,温度计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标志,它是最常见的家庭医疗器具。普通人将温度计当作判断生病与否的关键设备, 然而这种做法却具有误导性。

  “从本质上说,温度计是一种简陋的测量工具,”莫朗说,“对温度的测量不光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就算是同一个人,每天的体温也不尽相同。不同的人 在不同的时期体温会在不同的范围内波动,所以温度计的测量结果并不精确。要我来说的话,任何一位医学专业人士和科学家都不会认为温度计能精确测量体温。”

  尽管如此,母婴产业的从业者依然利用人们对发烧的恐惧大肆攫取利润,他们甚至推出了号称能够不间断地监测孩子体温的设备,例如Temp Traq,这种穿戴式体温计能通过无线信号将婴儿的体温数据传送到父母的智能手机上。用马克尔的话来说,退烧药为制药业带来了“滚滚财源”。

  今天的医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治疗发烧背后隐藏的疾病,而不是发烧本身。“我们很清楚,只要消灭了那些‘虫子’,烧自然就退了,”莫朗说,“我们把发烧视为疾病的信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可能导致发烧的传染病成千上万。”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