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强震活跃期——应该教给孩子的灾难求生攻略

2015年08月25日   文章来源:新华网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表示,全球从本世纪开始进入强震活跃期,频次明显比上世纪后50年增多。可以说,全球进入了强震活跃期。

 

  家长老师们,教给孩子更多的灾难求生技巧吧。 

  在此我为您准备了孩子最容易遇到的三种灾害来临时的自我保护常识,快来教给孩子吧。 

  遭遇地震怎么办 

  

  

  圝圝宿舍不能慌张,上铺的同学,应马上下床,蹲在墙角边或者暖气片旁边,千万不能躲到衣柜里面,或者站在宿舍中央,保持镇静,等待救援。

  圝圝食堂-如果是在大门边,能在较短时间跑到食堂外面的空旷地方,那就应该抓紧这几秒钟的时间,跑出去;如果比较靠里,那么就应该靠近墙角站立,如果能靠近水管或者暖气片就更好。 

  圝圝操场保持镇定,保证在距离建筑物比较远的一个地方站立,就可以了千万不能乱跑,更不能跑回建筑物拿东西等。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圝圝教室-比较低的楼层,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安全通道迅速转移到操场的空旷地方进行避险;如果是在楼层比较高的教室,应该躲到空间比较小的厕所,或者是靠墙角站立。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可以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圝圝家中-地震预警时间短,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室内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床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遭遇火灾怎么办 

  

  

  圝圝火场求救有技巧-当发生火灾时,可在窗口、阳台、阴台、房顶、屋顶或避难层处,向外大声呼叫、敲打金属物件、投掷细软物品,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为逃生争得时间。

  圝圝毛巾、手帕捂鼻护嘴法-应采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但毛巾与手帕不要超过六层厚)。注意:不要顺风疏散,应迅速逃到上风处躲避烟火的侵害。不要直立行走,应弯腰或匍匐前进。

  圝圝遮盖护身法-将浸湿的棉大衣、棉被、门帘子、毛毯、麻袋等遮盖在身上,捂鼻护口,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圝圝封隔法-如果走廊或对门、隔壁的火势比较大,无法疏散,可退入一个房间内,将门缝用毛巾、毛毯、棉被、褥子或其它织物封死,防止受热,并不断往上浇水进行冷却。

  圝圝卫生间避难法-实在无路可逃时,可利用卫生间进行避难。可用水泼在门上、地上进行降温,水也可从门缝处向门外喷射,达到降温或控制火势蔓延的目的。

  圝圝多层楼着火逃生法-如果多层楼着火,因楼梯的烟气火势特别猛烈时,可利用房屋的阳台、水溜子、雨蓬逃生,也可采用绳索、消防水带,也可用床单撕成条连结代替。

  圝圝被迫跳楼逃生法-低层楼可采用此方法逃生,但首先要向地面上抛下一些厚棉被、沙发垫子,以增加缓冲,然后手扶窗台往下滑,以缩小跳楼高度,并保证双脚首先落地。

  发生踩踏怎么办?

  

  

  

  圝圝1、不在楼梯或狭窄通道嬉戏打闹,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圝圝2、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圝圝3、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的方向走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圝圝4、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圝圝5、假如陷入拥挤的人流,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弯腰捡鞋子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再迅速离开现场。

  圝圝6、若自己不幸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圝圝7、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圝圝8、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

  圝圝9、在人群骚动时,脚下要注意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圝圝10、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圝圝11、小编提醒,切记,若被推倒这样做:

  

  圝圝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重要的部位。 

  圝圝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两肘向前,护住双侧太阳穴。 

  圝圝不慎倒地时,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部重要脏器,侧躺在地。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