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急救日(二):来自120的提醒

2015年09月14日   文章来源:腾讯·大渝网   

  来自120的提醒

   

  随意乘坐“黑救护” 费用翻倍命堪忧 

  “‘黑救护车’在重庆仍然存在,民众千万不要乘坐。”蔡主任在谈及“黑救护车”这一问题时郑重的提醒广大市民。据了解,我市主城目前有75家120急救网点医院,这些获得急救医疗资格的120急救网点医院的救护车、救护人员和设备等都是经过卫生主管部门审核和急救专家培训并评审通过的,出现需要急救的情况时,市120指挥调度中心会根据“就近、就急及医疗能力”三方面来统一调度最合适的120急救网点医院最快的到达现场进行抢救。 

  相反,“黑救护车”在车辆情况、医护人员素质及急救设备等方面都不一定能达到专业的急救水平,若冒然选择乘坐此类救护车,急救效果将无法得到保障。 

  “只要是拨打120后派来的救护车就都是正规救护车。”专家提醒,需要救护车进行救援时一定要拨打120急救电话,通过非120急救电话派来的急救车都是非正常急救网点医院派来的。市急救医疗救护中心同时表示,对于需要转院或者特殊患者出院等确实需要救护车进行保障性运送时,只要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说明情况,该中心都会最快速的调度最合适的救护车前往服务。

  120护师:见证多起因无急救常识致生命逝去  

  “我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急诊科,每天都得面对被120急救车运来的患者。” 

  31岁的龚静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急诊科里,已经历过了7个春夏的变换,如今早已看惯生死的她,回忆起第一次面对患者死亡时仍然心有余悸。“那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实习医生,第一次面对生死、直面死者,第一反应就是害怕、哭泣。不只是我,大家都哭过,女生则更不能幸免。后来见得多了,哭泣就被平静所替代。” 

  “在我7年的急诊生涯里,见过太多因为家属急救常识的缺乏而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例。” 

  龚静回忆起一例因家属无急救常识操作失误致醉酒者因呕吐物窒息死亡的案例:“2014年春节时,我们急救120接收到一位病人,他是因为喝醉了酒发生了反流引起窒息被送到医院来的,这个病人特殊在于他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觉会打鼾。正常情况下,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在喝醉酒后,应该侧躺着睡,因为醉酒的人常常会有呕吐等不适,侧躺而睡的话有助于及时将呕吐物排出气道,然而其家属不知道这个医疗常识,让他平躺着睡,不幸的是,反流发生了,造成病人窒息、呼吸衰竭,最后直接导致其抢救无效死亡。” 

  “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家庭意外急救处理方法,例如:小儿吐奶窒息紧急处理的方法、心肺复苏术等,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掌握的简单技巧。不要小瞧它,也不要觉得它麻烦、懒得去学,说不定在某个关键的时刻,它能拯救你家人的生命。”龚静见证了多起因家属无急救常识没能在第一时间给予患者救护最终导致生命逝去的案例,她郑重向市民提醒应多学习急救常识,做好患者第一目击人应做的工作。 

  急救培训员:强调第一目击人至关重要 

  “提高应急救护培训意识,普及应急救护培训技能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重庆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中心会主任岳伦强调,患者发病需要急救时,第一目击人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已超过50%。”岳伦主任介绍说,比如德国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为80%,并且以法律形式规定;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国民在18岁之前,必须全部掌握基本急救知识,他们的国民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急救课程,在全美仅接受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就有7000万,相当于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在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非常低,遇到突发病情能够自救的很少,很多病人都是在等待中失去了生命。民众的急救知识普及率越高,患者身边的第一目击人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救护的可能性就越大。 

  据介绍,重庆红十字会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已经持续24年,近年来平均每年有40万人次接受了他们的专业培训。“近年来民众对掌握急救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经常会接到个人请求培训的电话。”岳伦主任介绍,截止8月,今年接受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的人数已达38万人次,且有上百名个人申请培训并最终接受了集训。 

  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中心开展培训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常见的家庭意外、儿童意外、常见疾病发作的正确急救方法。开展培训24年来,重庆市已有超过350万人接受过应急救护培训,通过多年的累积,市民对应急救护的意识和知识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这一点,一线的急救医护人员也表示近年来明显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家属能在患者发病时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正确的措施进行处理,患者第一目击人的作用随之发挥出来。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