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藏照片”——竺可桢的1937

2015年09月10日   文章来源:科学普及出版社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新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其一生著述丰富,有24卷《竺可桢全集》出版存世。 竺可桢先生生前爱好摄影,拍摄了大量照片,也收藏了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照片。1936年以前的照片大多因抗战内迁不幸丢失,现存的数以千计的照片主要是1937年以后拍摄的。竺可桢去世后,这些照片分别为其子女收藏,我们统称为“竺藏照片”。

  科学普及出版社即将推出《竺可桢的抗战岁月——竺藏照片考述》,本书收录大量的“竺藏照片”多有竺老的亲笔题字,繁简不同,加上竺可桢先生有记日记的习惯,对照片的研究是有益的补充。通过本书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竺可桢以及抗战特殊时期下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时逢“九三”抗战胜利70周年,今从中选取抗战时期的竺藏照片,以作为中华民族这一伟大节日纪念的献礼。 

  1936年竺可桢临危受命长浙大,本意在励精图治为学校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之后,即回身中研院气象研究所从事自己钟爱的科研工作。未料一年多之后“七七”事变发生,他心系全校师生之安危,力担为国贮才育才之大任,遂有“文军长征”之壮举,一迁建德,二迁泰和,再迁宜山,落足遵湄,在万般艰苦困厄中致浙大崛起。

  

  

在登琅珰岭这一天的日记中,竺可桢述及沿途从沦陷区逃到杭州来的避难者和日军飞机轰炸笕桥航空学校。还得知南京受到轰炸的情况。“由子夜至三点,在中央路以东投延烧弹,事后四处起火,以立法院附近为最甚,中大实验小学亦被烧,电灯厂建设委员(会)间及沙塘园前之双井巷均落弹。廿六后移家者更多,街上极寂寞,而衣食二事在京中已难购得”。竺可桢岳母家即在南京沙塘园。

 

  钱塘江大桥于1933年8月由茅以升主持设计,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上海发生“八一三”战事后第二天,敌机即来杭州炸桥。  

 

  鉴于战争发展的危险形势,为了不被敌人侵占后利用,茅以升预先制定了完备的炸桥方案。在杭州陷落前夕,通过大桥输送了大量重要物资,曾有日以万计的避难民众穿桥南下。在城陷前一天的12月23日自行炸毁,只留下残存的桥墩。抗战胜利后,于1948年5月成功修复。建桥—炸桥—复建的全部工程皆由茅以升主持。  

  竺可桢与茅以升(唐臣)为故交,初识于留美时期的中国科学社,回国后都曾在东南大学执教。竺可桢在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不久,即到大桥建筑工地拜访茅以升和参观工地,并在当天日记中记下了桥梁工程建设的一些细节。后来茅以升看到这些文字时说竺可桢“虽然不是搞土木的,可对建桥之事却知道的很多”。

  

  

茅以升(左 3)和他的主要助手罗英(左 4)在杭州钱塘江桥边,竺可桢于 1936 年 7 月 19 日。

 

  

   一个星期之前,竺可桢已将家眷接到杭州。

  

  

西天目山护龙桥及鲍宅,竺可桢摄于1937年9月26日。

 

  

浙江大学按计划于9月10日开学,但因敌机连日袭扰杭州,为安定教学环境,校中多次讨论了避难地点问题。竺可桢先于8月26日赴东天目山禅源寺考察,后经校务会议决定,在天目山设一分校,成立临时办事处,由地质学教授朱庭祜(仲翔)任主任,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悉数直接前往天目山报到,9月21日首批学生出发。竺可桢于9月26日乘车赴天目山视察,途中曾至鲍家宅院考察学校可用房屋情况。

 

  天目山在於潜县北40华里,有东西两高峰,峰顶各有一池,故称“天目”。禅源寺在西天目山。

  370926日记

  乘新四号车赴天目山。在途购得《东南日报》一份,知倭机九十余只于昨分五次入京轰炸,计毁下关电厂、中央广播电台等,唯死人不多。而前日武汉则贫民窟即死二、三百人。上午10:30,倭机曾来杭州,在西湖环绕数匝,放射机关枪,不知何用意也。余等一行于9:30至鲍家站,见鲍家堆积木炭甚多,想系因无人过问之故欤。10:15至禅源寺,知星期一可以上课。12点在有缘堂中膳,膳后至寺前鲍家及刘寓一观,鲍宅可住三四家或十余人。17点由鲍家站出发,19点抵校。

  10月初,杭州形势日益紧张,竺可桢前往建德为迁校觅址,途中经过桐庐。

  371002日记

  上午7:30赴严州,8:30过富阳,见各处均在掘壕沟。9:30至桐庐,过渡后至圆通寺。11点至建德,开入城中,直至县署。隔邻严州中学有地二百亩,现只用第二部,第一部拟借与杭师,房子均须修理。直至市中,中膳,膳后即至林场、基督教堂、中山厅、何宅、天主堂、方宅等处视察。

 

  

  浙江桐庐圆通寺,竺可桢摄于1937年10月2日。

  竺可桢先生生前爱好摄影,拍摄了大量照片,也收藏了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照片。1936年以前的照片大多因抗战内迁不幸丢失,现存的数以千计的照片主要是1937年以后拍摄的。他本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高层圈定为保护对象,因此得以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竺可桢去世后,这些照片分别为其子女收藏,我们统称为“竺藏照片”。

   综观竺可桢平生业绩,抗战时期最为卓著辉煌。1936年临危受命长浙大,本意在励精图治为学校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之后,即回身中研院气象研究所从事自己钟爱的科研工作。未料一年多之后“七七”事变发生,他心系全校师生之安危,力担为国贮才育才之大任,遂有“文军长征”之壮举,一迁建德,二迁泰和,再迁宜山,落足遵湄,竟在万般艰苦困厄中致浙大崛起,跃居于全国少数名校之列。 时逢“九三”抗战胜利70周年,今从中选取抗战时期的竺藏照片,考述成册,以作为中华民族这一伟大节日纪念的献礼。

 

  

  本文节选自《竺可桢的抗战年代——竺藏照片考述》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