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烽火行动基金

2015年08月27日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   

   全民健康烽火行动基金是一项资助全民健康事业发展的公益基金。

  基金介绍
  红基会全民健康烽火行动基金是由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和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全民健康烽火行动组委会合作成立的,专项资助全民健康事业发展的公益基金,使红十字基金会的工作在传统救灾救难的基础上,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促进全民健康,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实现“健康富民,健康强国”而努力。
  (一)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
  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是北京市红十字会主管、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是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其宗旨是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致力于改善人的生存和发展境况,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在此次汶川地震救援和对口支援灾区的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全民健康烽火行动组委会
  全民健康烽火行动组委会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协会、环保部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行动计划、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卫生与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普适计算研究中心、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旨在通过团结政府、行业、产业和公民社会的力量,开展系列活动,强化“全民健康,人人有责”的意识,重点展开“健康普适服务模式”标准化创新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卫生部、环保部、民政部等部委相关单位以及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三)红十字基金会全民健康烽火行动基金第一届一次理事会成员
  巴德年:红十字基金会全民健康烽火行动基金理事长,医学博士、免疫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医学部外籍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常务委员,并承担多种国家级杂志的主编、常委等工作。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
  刘远立:红十字基金会全民健康烽火行动基金常务副理事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行动计划”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卫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联合国艾滋病、结核病、疟疾和基本药物顾问委员会委员、“全球健康公平联合会”执行董事,系“国际卫生体系研究”学科创始人之一。
  于瑞苓:红十字基金会全民健康烽火行动基金理事、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杨功焕:红十字基金会全民健康烽火行动基金理事、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卫生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国家行动办公室主任。
  刘正发:红十字基金会全民健康烽火行动基金理事、工程技术硕士、教授级高工、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全民健康科技促进领导小组组长。曾任中国建设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建科协主席、中建科技委主任委员、中国建筑(美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杨团:红十字基金会全民健康烽火行动基金理事、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务院公共突发事件专家组成员。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曾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秘书长和中华慈善总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常务理事。
  李蔚东:红十字基金会全民健康烽火行动基金理事兼秘书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秘书长、全民健康科技促进领导小组副组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行动计划主任顾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卫生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金宗旨秉持“全民健康和全面健康”的理念,为健康中国事业和健康公平、健康安全、健康创造的公益项目提供资金上的支持,着重扶持覆盖全民的医疗卫生体系、蓬勃发展的健康创造业、广泛普及的全民健康文化三大领域的项目。建设集公共卫生、临床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康复回归为一体的区域健康干预、维持、服务体系;促进我国健康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动健康互助与自我管理组织参与建设“健康友好型”家园,为全民健康服务。
  基金宗旨
  主要任务与卫生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办公室密切合作,重点支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广泛普及和与此相关的各类活动;
  主要任务
  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普适服务模式”标准化创新与推广工作;
  参与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健康服务体系的重建工作;
  促进改善贫困地区人民健康状况的“卫生扶贫”工作;
  重点实施“健康重建133工程”、“移动医疗工程”、“e健康工程”、“健康创造工程”、“健康互助与自我管理工程”等项目。
  健康重建133工程“1”是为灾区资助地区的全体人民作一次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检查;第一个“3”是指资助对象重点放在县、乡、村三级体系;第二个“3”是指健康重建的三个支柱:一是定向资助当地健康安全预警系统建设,二是定向资助当地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三是定向资助当地个体化健康管理系统,包括定向资助当地采购软件、硬件和培训。
  移动医疗工程现行医疗资源配置手段的单一,特别是“建医疗机构”这样一种“钢性”的资源配置手段,使得稀缺的医疗服务资源“固定”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局限了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投射范围,严重影响了优质医疗资源的社会可及性。移动医疗服务技术是根据我国基本卫生国情和医疗服务的实际需要,作为对现行医疗资源配置手段的一种补充,是医疗服务资源弹性配置的一种专用新技术;移动医疗技术由专用汽车技术、车载医疗设备、车载无线通信信息技术、移动医疗服务规范及其应用软件技术组成。移动医疗服务技术支持独立的多功能医疗服务平台;能根据区域医疗服务不同需求进行医疗资源柔性配置,从而能使得不同地理状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医药卫生服务获得弹性配置医疗资源的专用工具。移动医疗服务业作为一种创新医疗服务形式,将有效提医疗资源利用率,方便基层医疗服务向社区延伸,向农村延伸,作为一种以方便病患为中心的服务形式将非常适宜我国基本国情,正在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竞争力的创新型医疗服务热点。
  e健康工程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构筑起公共卫生、社区(农村)卫生、医院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健康(医药卫生)服务新网络,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打造普遍覆盖、个性适宜的全民健康普适服务网络,让老百姓随时随地的享受到安全、便捷的健康(医药卫生)服务。
  健康创造工程充分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促进健康信息、健康文化与传统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以“健康导向”的食、衣、住、行、育、乐、康、游八大民生行业交融合作与统筹发展,旨在修复健康(如:医药卫生)、维持健康(如:疾病控制与预防、“养生”)、促进健康(如:健康科技、健康文化、健康传播、体育锻炼和健身)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社会化生产、流通、服务活动。
  健康互助与自我管理工程支持各乡镇、社区或功能社区建立健康互助与自我健康管理组织,把一些有共同健康需求的人组织在一起,针对其共同的健康问题、任务,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相互支持,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学习其它成员的健康保健经验,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缓解心理压力,从而达到解决健康问题,完成健康任务的目的。通过对城乡健康自主管理自治组织的授牌、培训、评比、表彰等方式,促进健康互助与自我健康管理组织的成长与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健康互助和健康自我管理,共同提高健康素质。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