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角斗
2015年08月27日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
“科普角斗”的名称来源于一种在美国兴起、随后在全球广为传播的活动“诗歌角斗”。参赛者现场朗诵他们创作的诗歌,并尽力调动台下观众情绪。裁判是随机在观众中选出的,他们根据选手的表现打分。一名德国学者将“科学”和“角斗”两个要素结合到一起,“科普角斗”从此诞生。
参与“科普角斗”活动的有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金融学家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活动规则是在10分钟内以最简单、幽默的语言来阐明自己的研究领域,谁获得观众的支持最多,谁就是冠军。
2010年11月16日晚,一场“科普角斗”在柏林一家名为“利多”的酒吧举行,100多平方米的场地竟挤进了约500人,很多人慕名而来。
当晚“科普角斗”的演讲主题以社会学科为主。首位上台的参赛者是德国女孩皮卢·冯普林策,她演讲的题目是“达卡卡语中的及物名词”。达卡卡语是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共和国的安布里姆岛上几个小部族所说的语言。由主持人在观众中随机选出10名裁判,给参赛者打分。
当晚其余4名参赛者的演讲题目依次为“交响乐团在德国的未来”、“论文引用格式的管理”、“团队合作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脸谱’(Facebook)网站的社交功能”。
虽然冠军奖品只是一个笔记本,但观众的掌声却是莫大的鼓励。
活动组织者、神经生物学博士尤利娅·奥费说,身为科学家,即使不能在学术上取得伟大成就,在研究过程中同样可以获得很多乐趣。她很想把这种体验告诉别人,让公众了解科学家的生活。她说:“在‘科普角斗’中,观众能通过简单的语言了解他们从没接触过的学科,而学者可以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