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辔录》:爱国诗人泪撰“北游记”
1
公元1170年夏六月,南宋孝宗乾道六年。
金国国都中都(今北京,史称燕山)的宫殿里。
金世宗完颜雍(注一)高坐龙椅,堂下站满朝臣。正中立着一个南宋来的国信使,四十多岁年纪,身穿紫衫锦袍,系一条橙色横裥。但见他相貌堂堂,不怒自威。
“启禀陛下,我朝所送薄礼均在宫殿外,以表示愿与贵国永结盟好。这是我朝天子亲写的国书,请陛下过目。”国信使(注二)说话不卑不亢。
“朕也有此意。范大夫一路辛苦。”金世宗让人传上国书,边看边点头。
“陛下,我朝黎民百姓还有一事相托,就是贵国归还我朝先帝的陵寝之地,让我们好尽忠。这是我写的奏书。”说到这里,国信使从怀里掏出一份金黄色的帛书。
“中原狗也敢上书?”这时,从百官中走出一位身躯凛凛,英俊无比的年轻人。他正是当朝太子完颜允恭。原来,宋、金两国通使,朝堂上只能递交国书,其它信札只能私底下传递。宋孝宗向金朝索取先帝陵寝之地,不是光彩的事儿,不好写在国书上,只能由国信使私底传书。但根据以往的情况看,皇帝一般不予受理。“范大夫,你如此公然上奏书,岂不是藐视我天朝?”
“王子息怒。宋、金两国既是友好之邦,本就应该平等对待。刚才您的说法是不是欠妥?”国信使一脸正气。
“你……”完颜允恭一时语塞,便拔出腰刀,准备上前。幸好众大臣拉住。这以前,金朝皇帝或太子在朝堂上杀一个异族人,很正常的事儿。
“宋国先朝皇帝的陵寝,我大金朝已拥有几十年了,岂能说还就还?”金世宗回言。
“还与不还,还请陛下看过奏书再说。这也是我朝天子的意思。”国信使双手奉上奏书。
“难道你不怕死?”完颜允恭举起刀,凶狠地说。
“自古道,两国相交,不斩来使。”国信使巍然不动,“皇子杀我,岂不是向中原人展示贵国不习礼仪的风采?”
“王儿退下。”金世宗喝退王子,接着让侍臣传上奏书。
“陛下圣明。”国信使道。
“范大夫风骨,令朕钦佩。”金世宗说完,便提高音量,对朝臣说,“你们可要向范大夫学习,为大金国尽忠。”
“是,陛下!”众臣跪下海呼。
“范大夫,听闻你可是南朝的大才子。一路北来,可曾赋诗作文?”金世宗问道。
“我已作诗十三首。拟回朝后再添几首,成《北征小集》。并且……”国信使顿了顿,“并且一路所见所感颇多,也拟写一书。”
“好,好。诗集和书写好,还请传朕观阅。我北朝人不习礼仪,多有得罪,还请见谅,”金世宗久慕南朝文化,自然敬重南宋的文化人。
“好,整理好后定敬奉陛下。”国信使暗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一关总自过了。弱国外交,国信史的性命事小,国家尊严事大。怪不得从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出发前,同僚李焘不敢同行。因为谁都清楚,这种事儿随时都有性命之虞!
2
金世宗口中的范大夫、南宋才子,名叫范成大。出使金国以前,他留给世人的称谓是大诗人、文学家;这以后,他头上又多了一个光环,即外交家。北行的著作问世后,他将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
范成大塑像(网络图)
范成大写此书,并非心血来潮。这得从他的身世谈起。
范成大是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自小聪慧无比。公元1154年,28岁的他考中进士,任户曹(相当于地方的科级干部),开始仕途之路。年轻时,他醉心诗歌,从江西派入手,继承了白居易、王建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自成一家。30多岁时,范成大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以反映南方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一个上进的人,不会永远沉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范成大也是这样。眼见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失去恢复中原的决心,他一度痛心不已。宋孝宗登基后,锐意进取,一度出现中兴局面,范成大便时时想着为国效力。
宋孝宗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金朝归还祖宗的陵寝。原来,公元1127年,金国灭亡北宋,将宋徽宗、宋钦宗俘虏北去,两人均死在漠北。宋高宗赵构南下建立宋朝,史称南宋。
宋徽宗、宋钦宗及数万百姓被金国押送北上(网络图)
公元1170年农历闫五月,宋孝宗拟派国信使出使金国,索取先朝陵寝。右丞相虞允文推荐大臣李焘、范成大二人同行。可是,李焘和当时大多数大臣一样,怕金人怕得像老虎,哪敢去送死?一贯正直的范成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慷慨请行。后来,诗人罗大经闻听此事,作诗表达对这位同行的钦佩:“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羚羊解乳不。”
诗人范成大北行,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心中挂念北方的遗民。他诗中的南方田园清静而恬适,北方金国统治下的汉人生活得如何呢?这是他一直掂念的问题。第二,他希望亲自考察金国的地理、民俗、文物等情况,整理成册,为后人统一中原作参考。
3
带着压抑、悲怆而又激动的心情,资政殿大学兼国信使范成大上路了。
北游每一天都让他伤感、心碎。在河南地区的东京汴梁城(今河南开封,北宋的国都),昔日繁华的都市,如今长满荒草;人潮如织的大相国寺,如今残垣破壁,布满蛛网;百姓见面,第一句问的就是宋朝军队还会回来吗……心痛之余,范成大写成著名的《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在河北地区,由于沦陷很久,当地的百姓大多胡化,有的秃顶辫子很长,有的穿着胡人衣服。看到范成大后,年轻人哭着喊着“华夏人来了,华夏人来了”,而老头老太婆们则跪在地上,含泪问南宋军队何时光复中原……
金朝统治下的百姓(网络图)
“我一定要把这些见闻写下来!”范成大对自己说,“不只是交给朝廷,更重要是为了百姓。”
原来,宋与辽、金朝南北对峙,时而战争时而和约。和平时期,双方各设国信使,以沟通政府的关系。于是两国沿途设“四方馆使”、“省司”,并提供食宿。每每朝中有大事,如新皇帝即位、上尊号、生辰等,双方派遣使臣进行祝贺。国信使通常带有朝廷的礼物。仅宋、辽1005年至1122年一个多世纪,双方派遣使臣1600多人,宋朝占了一半。
按规定,宋朝使臣出使他国,都要写“日记”,记录沿途,尤其是对方国土内所见、所闻情况,包括山川、河流、道路、桥梁、驿站、物产、居民、城池等等。其中大部分为地理内容。这些“日记”都要上交朝廷。
当时国信史们写的著名北游“日记”,有路振《乘绍录》、富弼《富郑公行程录》、张舜民《使北记》、楼钥《北行日录》、周辉《北辕录》、金嵘《使燕录》、宋敏求《入蕃录》等。这些“日记”,对元、明两代游记文章的大盛,可谓开了先河。(注三)
---------------------------------
注释:
注一:金世宗完颜雍,完颜阿骨打之孙,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年―1189年在位,对金朝中期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他励精图治,使农民过上相对富裕的日子,天下小康,为其孙金章宗明昌之治的鼎盛时期定下了基础。金世宗被后世称为“小尧舜”。
注二:国信史,官名,又称泛使。宋朝与辽、宋、金间进行交流时,国家派出的使臣。由于代表国家,所以国信使的言行都要非常讲究。宋朝科学家沈括、宋敏求等都当过国信使。南宋与金朝的战争屡败,所以根据盟约,南宋作金朝的子侄之国,国信史朝见也要行拜见大礼。
注三:北游“日记”,大宋一朝,周边的国家主要辽、金、西夏、蒙古等国。每个国信史出使这些国家都要写信使“日记”。据统计,南宋朝廷有1000多部“日记”。目前所存仅20多部,而《揽辔录》也只存3000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