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治疗
罗杰斯治疗是罗杰斯(1902—1987年)所创建的一种,被公认为人本主义疗法的代表。人本主义疗法是现代心理治疗中的“第三种势力”,采用的途径与心理动力学和行为疗法不同,认为不正常的行为,不能光靠探求无意识记忆或者改变反应来纠正,相信病人只要得到治疗者的温暖和鼓励,发挥出他们内在的潜力,完全有能力作出合理的选择和治疗他们自己。
最初在1942年,罗杰斯称他的治疗为“非指令性治疗”,1951年定名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反,罗杰斯治疗的医生不以权威或专家自居,而像一个有专业知识的伙伴或朋友,与病人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感到温暖并产生信任感。:治疗者不对病人发出指令,也不进行调查、解释或分析。因而治疗中既不采集病史,也不下诊断。治疗者不控制治疗的程序及内容,只决定治疗的时间和长短。治疗过程集中在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上。治疗者耐心倾听病人的陈述,抱着充分理解和宽容的态度,通过重复病人所说的话,对病人陈述中的情感作出反响,以便让病人尽量表达和暴露自己,充分体验到他的情感和自我概念的不协调,将此揭露出来加以改变,就能使病人有所进步。
罗杰斯治疗的理论根据,是认为人类有自我实现的潜力,能够了解自身,使生活态度和行为产生建设性的改变。病人的这种潜力,在与治疗者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后,就能得到释放和发挥,罗杰斯治疗的关键乃是医患关系。
罗杰斯治疗与精神分析和行为治疗不同,不是靠探究无意识领域或改变反应形式来纠正不正常的行为,而是动员患者内在的自我实现潜力,使病人有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治疗他们自己。罗杰斯强调,整个医患关系应以病人为中心。治疗是非指令性的,所有的情况都由病人提供,治疗者必须暂时放弃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对病人不作评价,对其意图不作探究和分析。治疗者的责任是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病人感到温暖,不受压抑,受到宽容和充分的理解。治疗者这种真诚和接纳的态度,会促使病人重新评价自己和周围事物,并按照新的认识来调整自己和适应生活。例如一名口吃的女孩,对许多事恐惧,感到自己无能,当她发现治疗者对她的态度完全不同于父母和老师时,她想:“这个医生能够接受我,即使我有明显的缺点,那么为什么我不能接受自己呢?”这往往是转变的第一步。当她逐步理解到自己的价值,放弃了那些歪曲的、不真实的自我概念时,她就会认识到,她所不能接受的是母亲要求她说话字字正确,给人留下好印象,以致每当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时总感到不舒服。“即使在别人面前显得笨拙,那又有什么要紧呢?我是一个害羞的人,但至少我对人是真诚的,从不虚伪。”最终使病人更准确地接受她真正的情感和态度,并相应地校正她理想中的自我。这一转变过程,是真诚的医患关系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