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新掩体竣工

2016年11月30日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陈俊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新掩体建设工程29日正式竣工。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出席竣工仪式时表示,新掩体的建成在人类和平利用核能、消除核污染领域具有历史意义。

  2012年4月,新掩体在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约300米的空地上开工建设。这个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壳高110米、宽257米、长164米、总重达3.62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可移动建筑物,设计使用寿命100年。

  通过滑轨和液压装置,新掩体被加装到原先覆盖在4号反应堆上的“石棺”外。新掩体内部还安装了吊装设备,以便对原“石棺”进行修理,并处理反应堆中残留核废料。整个工程耗资约15亿欧元,由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牵头出资支持。

  波罗申科在竣工仪式上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可移动式设施,它的建成有赖于1万多名乌克兰本国和外国建设者的努力,以及28个国家的资金援助,这是国际社会携手防止和消除核事故污染的重大成果。”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北部靠近白俄罗斯边境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突然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逾8吨强辐射物泄漏。这起事故还使核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成为迄今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历史上最严重的事故。

  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用水泥浇筑成“石棺”,把4号反应堆仓促封存,但这一处置方式一直存在泄漏风险,且“石棺”使用寿命只有30年。(记者陈俊锋)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陈俊锋 [责任编辑: 刘丫]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