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微观世界 大有作为

2017年06月08日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2016年,我国电子产业相关产值达到17万亿人民币,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之为朝阳产业!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手可见的手机、电脑,乃至大国重器战机、战舰、卫星飞船的电子系统,都是由数以万计的电子功能材料和元器件组成的。随着电子系统的小型化、智能化发展,功能材料与集成器件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功能材料与集成器件团队”致力于研究微观世界的电子运动规律以及宏观世界电子器件功能的多样化、集成化,解决新型电子材料和集成器件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使这些电子功能器官更加强大和先进。

  2017年5月27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在京举行。功能材料与集成器件团队脱颖而出,成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的先进集体。这也是团队继2016年获得中央组织部、工信部、人保部、科工局、军委政治部、装发部六部委联合颁发的“995工程突出贡献奖”后又一集体荣誉。此前,邓龙江教授《XX隐身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张怀武教授《高密度互连混合集成印制电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支团队,连续四年获得诸多重要荣誉,鲜花和掌声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辛勤耕耘和大胆探索,是对其在电子材料与器件领域前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攻关与人才培养成绩的肯定与嘉奖。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助推军工电子腾飞

  团队围绕飞行器隐身材料、航空发动机叶片结构功能一体化传感器、集成电路基板、磁光薄膜等开展关键技术攻关,5年来牵头承担了10余项国家/国防重大项目,科研经费4亿余元,获国家奖2项,省部级奖10余项,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为国内隐身材料研制的主要团队,邓龙江小组针对两大技术难题——超宽带和高效率,建立了多频谱材料的兼容设计的理论方法,突破了可见光/红外兼容材料、低频雷达波吸收结构以及电磁缺陷修复材料三项关键技术,实现我国飞行器多频谱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的跨代发展。该成果已获得广泛应用,满足国防建设需求。

  宽温高介陶瓷基板是微波组件中的关键材料,多年来一直依赖进口产品,张树人小组攻破了XX机航电系统最后一个全面国产化堡垒。团队研发的芯片电容器保障了禁运后JXX、空XX等装备需求,2014年起应用超过50万只。

  张万里小组在国内率先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测试用与叶片一体化集成的温度、应变薄膜传感器,解决了航空发动机高温、高压、高速下涡轮叶片状态参数测量难题,并成功应用于先进航空发动机的排故。

  张怀武小组致力于“印制电子”项目的研究,已攻克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电子信息产品的瓶颈问题。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第三个在全球掌握“高密度互连混合集成印制电路”和“印制复合电子材料与集成埋置器件”核心技术的国家。在此过程中,中国高端四代印制电子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变强,使中国“智造”占领了相当比例的国际市场份额。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描绘后摩尔时代蓝图

  近5年来,团队面向国际电子信息科学前沿开展研究,团队论文ESI被引频次16000多次,为“工程学”进入ESI 0.1%,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进入ESI 1%提供了主要支撑。

  其中,团队李雪松教授率先人工合成大面积、高质量单层石墨烯薄膜,2016年国际著名科技期刊Advanced Materials邀请其撰写了关于石墨烯的综述文章。陈远富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演示了石墨烯在太赫兹调制器方面应用的可行性,实现了0.1—2.5THz频段高达99%的深度调制。张怀武教授提出单晶YIG/Pt异质结界面的自旋流阀效应模型,并率先观察到非局域自旋轨道有效场。刘洋教授利用忆阻器成功搭建了神经网络中著名的Hopfield网络,并实现了类似人脑的联想记忆功能,为实现类人脑计算机奠定了一种可能的构建方法。

  面向人才培养 带出精英团队

  基于高水平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团队培养出一批基础理论知识深厚、工程技术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

  2013年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2014年获批微波材料与器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以团队为核心的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年被评为优秀。

  张怀武教授获得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张万里教授入选2015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邓龙江教授“隐身材料与技术”团队获得2013“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2016年,林媛教授因其在教学科研中的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成功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文岐业、唐晓莉分别获青年长江学者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年来,团队为电子行业输送了研究生300余人。

  对电子科技大学功能材料与集成器件团队来说,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已经成为过去,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还有更多微观电子世界的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需要攻克,他们将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东风,扬帆破浪,砥砺前行。(王郁)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