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软件园:执念最“硬”软件

2017年06月08日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李 俊 本报记者 王 春

  位于浦东临港滴水湖畔,没有地理区位优势,也缺乏人群集聚效应,肩负着打造国际智能制造中心重任的临港,虽距离上海市中心75公里之遥,上海临港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逆袭”之路。“临港是一座新城,是一张白纸,最容易在信息化建设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上海临港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嘉麟说。

  浦东是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战场,其中张江是核心聚焦,临港是主体承载区。张江作为国内创新能力较强的园区,向来是孵化器集中的大本营。目前有各类孵化器72家,在孵企业2000余家,孵化面积达到50余万平方米。孵化范围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机器人、大数据、工业4.0等多个前沿领域。而临港软件园将为打造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助力。

  以往,人们谈论软件技术主要集中在消费互联网领域,而临港软件园的选择是——工业互联网软件。与互联网、金融类软件不同,这是一个需要积累沉淀、十年磨一剑的方向。临港软件园的选择偏“硬”偏“重”,需要政策配套,需要产业配套。一个好的孵化器,就是一个产业链齐全的生态环境,人、财、物在精神滋养下自由组合、碰撞,产生出高效的创新力。

  “智造城”的原动力

  随着国内外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工业软件也站在历史新的节点,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堪称实现智能制造的原动力。

  临港软件园伴随着上海成为国内首个省级“中国软件名城”而诞生,它将在智能制造的应用示范,集聚产业技术平台等方面布局和发力。在世界上转了一圈的上海开源大数据研究院陈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临港软件园,“这里有大量的重机工业大数据,最贴近客户。”他说。

  起初,很多互联网行业的软件蜂拥而至,但很少沉淀下来。如今,相对于园区招商引资的角色,陈嘉麟同时也是个把关人。在他的心里,定位很明确——这里是工业软件园,与都市型软件园不同。未来制造业中,不再将“硬件产品”生产视为制造业,而是会任由“软件”在制造业中不断发挥主导作用,软件无所不在,软件的变革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的形态。执念的背后,是对入园企业产业化前景的评估力度和科学程度,保证政府有限的投入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的理想是培育真正诞生于临港本土的伟大企业。”陈嘉麟说,引进企业的首要标准是气质一定要与临港契合,甚至曾经拒绝了软件巨头的入驻。对于引进的中小企业,临港更看重它们的发展速度、追求成长率和可持续性。2016年,临港软件园引进企业实现了50%的增长。

  “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社区”

  对于人烟相对稀少的临港而言,“城”和“人”才是临港的头等难题。政策的红利时代过后,真正留下来的才是共赴未来的希望,“现在,政产学研园才是我们的招商利器。”陈嘉麟说。尽管临港现在的政策是上海最好的,但毕竟政策不是唯一条件。临港软件园“精细招商,负责兑现”的园区服务路线,将临港的普惠型政策实实在在地揉碎落地。

  作为软件园区运营方,临港软件园突破了单纯的园区运营管理与基础服务的定位,把自己视为企业的合作伙伴,与企业建立良好深层次的“业务层面”的互动。

  “为人才做服务,为企业做服务。社会化的服务,是目前园区服务的方向。以园区为中介,让企业与临港地区海事大学、海洋大学、建桥学院等高校无缝对接。双方可以在学生实习、毕业招聘、共同课题的研究等方面形成共同联盟。”他说。在基础的物业服务上,园区要向产业生态链的建设方向努力。

  与早期园区先有企业再增加生活配套设施的发展模式不同,临港软件园周边目前已配置了人才公寓、医院、学校、博物馆、酒店等,形成了20分钟步行生活圈。这里的人才空间配比是人均14平方米,在创新集聚方面是最具活力的创新社区。预计到2020年,上海临港软件园将达到50万平方米的建筑规模,集聚5万名软件从业人员, 成为上海市规模最大、环境最好的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之一。

  软件园的规划从来不是独立于临港这座新城的建设之外,第一个园区餐厅、第一条商业步行街、第一个人才服务平台、网红公寓,都凝聚着第一代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这里有纵横交错的河网水系、超过40%绿化覆盖率和来自东海的清新海风,形成了纯天然生态氧吧;这里有世界最大人工景观湖——滴水湖、6个75公顷城市生态公园、18个“城市岛”居住区,营造了宜居宜业的人间天堂。

  “一滴来自天上的水滴,落入大海,泛起层层涟漪”。很难用具体数字去估量软件产业会给一座城市带来怎样巨大的效益。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