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基层员工最有效的自我成长路径
这两天,连续见了两个正在创业的小伙伴,一个是前同事江子,一个是前网友弛子。前同事江子最开始跟我在一个部门,而且我俩还算半个老乡,每天朝夕相处,算是知根知底。前网友弛子最开始在南方周末混,后来被调到了凯迪,我写时评段时间在凯迪泡的时间比较长,后来被弛子拉到了一个作者群,弛子作为凯迪方面对接我们这批作者的编辑,跟大家打得一片火热。
去年,江子离开了公司,听说开了一家小的设计策划公司,做的业务就是他自己在公司做的工作,目前主要靠朋友的帮忙拉来一些单。今年初,弛子在朋友圈留言,说自己正在搞一个科技类的创业项目,约我一起勾搭一下。第二天,我如约去了他们刚刚成立的公司。公司是在地铁边上的一个居民楼上,尽管环境一般,但是弛子和他的几个合伙儿却兴致高昂,大家商量着公号的创刊词怎么写,APP什么时候上线,专栏作者跟进了多少个……一派热火朝天。
后来因为工作太忙,所以就跟江子和弛子的联系少了,偶尔只是在朋友圈点个赞,留一两句不痛不痒的话,大概知道江子换办公室了,招新人了;弛子的几个实习生出国了,公司准备扩展线下活动。
前天去江子的公司,在他那间并不是很大但却很别致的办公室里,我们聊了很久,其中江子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我问江子,我说对于创业者而言,不但要做出好的产品,还要带好团队,你自从毕业就去了红谷,而且一直是一个拿着几千块钱的最基层员工,你从来没有带过团队,学过管理,而管理又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难题,你凭什么让你的团队听你指挥?
江子想了一下说,你也说了,管理是一个麻烦事,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它来麻烦大家了嘛。我们公司没有管理,员工是我们的同事和伙伴,作为创始人,我就是为员工服务的,只有他们做出了成绩,公司才有业绩,这样我才能获利。如果一天到晚将员工当做贼一样防范,盯着他们是否在干活儿,是否在玩手机,那么他们一定会反感的,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我们是创意型公司,不是富士康,一个萝卜一个坑,整个流水线环环相扣。我招员工进来,花钱购买的是结果,而不是他们的时间,所以,只要他们能最终出成果,我并不在意他们工作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如果一个创业公司还一天到晚强调流程、打卡,推行什么事都早请示晚汇报,那干脆别开公司了,去横店影视基地找几个廉价的群众演员,然后租一套戏班子用的龙袍穿上,让几个群众演员整天跪在地上对自己三拜九叩,高呼万岁不是更爽。
当时听江子这说,我竟然有点呆住了,没想到大半年不见,这小子长进这么多,把管理的本质竟然用这么深入浅出的话给讲了出来。以前他在我眼中就是一个有点小文艺、小特长的普通基层职员,根本不会考虑管理和团队等宏观问题。
丁香园的冯大辉就曾在《论大公司的通病》一文中吐槽过大公司的管理和流程,讽刺有些管理者把管理本身当成唯一的工作任务,迷恋流程,看似每天忙得跟狗似的,但却处处为别人添堵。我真没想到以前只会拍照、PS的江子现在居然跟大辉一个段位了。
第二天跟弛子一起吃饭,我说起自己对江子的惊讶,他一边夹着菜一边说道,创业的人才明白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和利润点,什么战略、策略、执行、细节全都得行,不行企业明天就得死掉,这样的环境逼迫着创业者去自我学习和成长。创业者之所以会走上创业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外部驱动无法满足自己的步伐,所以才会想要自立门户,以自我驱动去推动自己的职业发展。哪怕是创业失败了,但是经历过创业的人,至少带过团队,并在战略、执行以及细节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基层小员工,单从升职加薪这一点来看,一年的创业生涯也足以抵挡五年的打工生活。
按照常规路径来算,在职场中,一个屌丝职员的上升通道非常狭窄,无非是从基层职员开始打拼,然后高级职员、主管、经理、总监、副总裁、总裁……一路见佛杀佛,遇鬼杀鬼,总是要一个个干掉这些职位上的人,自己才能走上赢取白富美的人生巅峰。然而,作为一个一无所有的屌丝,在这条无数人早就严阵以待的独木桥上,何来胜算!
在这种情况之下,与其像买彩票一样地去挤那条独木桥,倒不如另起炉灶,遇水搭桥,而创业正是这样一种职业进阶的方式。在职场中,决定自身位置无非就是以下四点:个人天赋、后天努力、所在平台、趋势潮流。既然是一个屌丝,个人天赋和所在的平台基本上不占优势,所以,屌丝能抓住的关键点只有两个,后天努力和趋势潮流。
创业式的工作方式正好满足了这两种方式。相比于打工,创业是自己的企业,所以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创业者的自我驱动;而对于宏观性的趋势而言,职场中个体的自由肯定是一种潮流,而创业正是顺应了这种潮流。所以,只要创业者在初期谨慎一点,不要自己作死,基本上创业就是一件只赚不亏的划算买卖。正如江子和弛子跟我说的那样,随随便便一个单,一年的工资就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