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并不谋杀睡眠 人不需要睡很久

2015年11月16日   文章来源:《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北京)   

   

  纳米比亚的狩猎采集部族平均每天睡6.9~8.5小时。图片来源:JOSH DAVIMES

  自打爱迪生发明了灯泡点亮了夜晚,一百多年来人们都在哀嚎自己睡眠不足,而近年来,全民缺觉这个问题看上去更是已经火烧眉毛了,总有砖家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警告我们,手机、笔记本电脑甚至是电子阅读器都会损害我们的睡眠。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最 近,在刊物《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项针对人类睡眠模式的研究发现,生活在非洲和南美的狩猎采集族群并没有比生活在现代国家的我们睡得更多:与我们一 样,他们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间都在6.9~8.5小时。此外,狩猎采集族群的人们几乎从不会在白天小睡一会,但是他们依然生龙活虎并且从不认为自己缺觉。研 究小组调查了居住在玻利维亚、坦桑尼亚和南非偏远地区的族群,发现他们的睡眠时长与睡眠习惯都是相似的。这一不可思议的一致性打破了民间一直认为我们的祖 先睡得比我们多得多的谣传,也澄清了关于“现代人究竟睡多久才合适”这一问题的误区。上述研究成果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神经科学家 Jerome Siegel,他也是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Siegel已经在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的睡眠领域研究了40多年。

  自打19世纪 70年代电灯的发明开始,电视、互联网以及其他高科技产品蜂拥而至,研究人员曾认为,拜这些高科技所赐,现代人的睡眠时长比我们狩猎采集祖先的“自然”睡 眠时间少了很多。由于缺乏数据,一些研究人员甚至认为我们的祖先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睡眠节律,也就是比生活在工业时代的我们每天平均多睡2~3个小 时。因此才会有医生建议成年人每晚睡8~9小时(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成年人每天睡7~9小时)。然而Siegel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在劝告人们增加睡眠 时长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搞清楚人们到底需不需要比现在更多的睡眠?”

  Siegel当然不可能穿越回去观察我们的祖先究竟睡多久,但他研 究了南美和非洲的前工业化社会中人们的睡眠模式。为了研究他们每晚睡多久,Siegel使用了一种叫做Actiwatch 2的设备。这个设备与小米手环类似,可以测量睡眠与苏醒模式以及光照,超长待机,一次充电可用整整28天。Siegel及其同事和一个国际人类学家团队合 作,选取了三个偏远族群共94名成人进行研究——以采集为生的玻利维亚Tsimané部落,以狩猎为生的坦桑尼亚Hadza部落与纳米比亚San部落。他 们将Actiwatch佩戴在手腕上,一共收集了1165天的睡眠数据。

  Siegel与他的研究团队分析了数据,发现三个族群的睡眠周期 (呆在床上的总时间,包括间断醒来的时间)十分相似——都落在每晚6.9至8.5小时这个区间内,而实际睡眠时间为每晚5.7至7.2小时。大多数族群的 人们在冬季会多睡一个小时。这些人往往在日落后2.5至4.4小时才入睡,当气温下降天气变凉时他们才会打打盹。即使是在气温最冷的时候,他们也都在破晓 前就会醒来,除了San部落的人们在夏天会睡到日出后一小时才起床。同时Siegel介绍道,这些部落的人们在半夜并不会起夜,相比之下曾有报导欧洲前工 业化社会中的人们会在半夜醒来一次,这使得他们的睡眠分成了两个阶段。在这次睡眠实验中也没有出现失眠的情况,这些人的语言中甚至没有“失眠”这个词。

  这 次研究表明,所选取的三个部族的人们在睡眠模式上与生活在现代国家的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2002年美国癌症协会针对200万人所做的大规模调查表明,人 们晚间的睡眠时间平均为6.5至7.5小时。“这次研究结果轰动之处在于发现狩猎采集族群的睡眠模式与我们的睡眠模式并无很大的不同。”论文的共同作者 Herman Pontzer说道。Herman Pontzer是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研究哈扎族人的人类演化生理学家。

  

  研究团队也发现,较低的温度与光线的变动在调控睡眠方面有同等的重要性,正如人们在天色变暗之后会上床睡觉,在太阳升起以后会醒来一 样。“光照固然很重要,但从演化的观点看温度更重要。”Siegel说道。这表明常识有一点或许是对的:“要想睡得好,空调温度不宜高;要想睡得香,晚上 睡觉别关窗。”

  但除非你是需要通过增加睡眠来促进大脑生长的青少年,不然每晚还真未必需要睡足8个钟头——除非你白天觉得眼皮打架困意绵 绵。尽管来自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睡眠研究学者Daniel Kripke没有参加上文所说的科研项目,但他也表示认同:“我倾向于认为人们每天至少得睡8小时的传统观念都是无稽之谈。”所以下次老妈或者奶奶再督促 你每天睡足8个钟的时候,记得拿出这篇文章来反驳他们。(撰文:Ann Gibbons  译者:张奕林  审校:史静雯)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