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那些廉价救命药
廉价救命药消失背后,是医药这个特殊行业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过招,也是行业利益与职业准则的博弈
救救那些廉价救命药
杜 博
“如果找不到这种药,孩子只能用国外替代药品,近6000元一支的价格将使更多家庭陷入困局,甚至放弃治疗。”广东一位父亲因女儿的“救命药”断供,在网上发帖求药。心酸之余,廉价救命药紧缺的话题也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这位绝望的父亲两岁半的女儿患肾母细胞瘤,他们急需的是一种叫做“放线菌素D”的药品。这种药每支价格不到20元,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部分实体肿瘤诊疗指南中,被列入首选化疗方案,是名副其实的廉价救命药。然而,就是这样一款能治愈癌症的好药,国内生产药企却寥寥无几。本次断供,就是因为目前唯一的生产厂家浙江海正药业有限公司将生产批文转让给海正辉瑞,而后者的新生产线及新生产工艺必须通过首次验证才能供货。4年前,另一家也生产放线菌素D的药企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因“销量不好,且原料成本过高”,已放弃生产。
备货用完,生产杳无音信,进口替代药物价格高昂,患者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想来是何等焦灼与悲凉。
实际上,过去几年,类似的“药荒”轮番上演:2011年,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出现全国性紧缺;2012年,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短缺;2013年,治疗甲亢的“他巴唑”断货;今年上半年,心外科用药“地高辛片”断供……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曾表示,廉价药品正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这些短缺药品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价格便宜。“不幸”的是,这些药,还都对某些疾病疗效显著,甚至不可或缺。
集疗效突出、价格低廉等优点于一身,理应得到公众、医院、药企、政府欢迎,廉价救命药却遭遇退市危机,原因何在?
一方面,尽管药价已经放开,许多廉价救命药属于医保报销药品,不能随意涨价,药企没有利润,缺乏生产动力。另一方面,在“以药养医”背景下,医院倾向于选择效果类似的高价药,比低价药有利可图。加上药物定价机制不够完善,鼓励研发新特药的举措被钻空子,许多廉价药被披上“马甲”充当新药,价格却涨了好几倍,廉价药从“宠儿”变成了“弃子”。
然而,廉价救命药的需求却不应被弃之不顾。让廉价药重回市场,意义不仅在于治病救人,更能帮老百姓寻回被“看病贵”消解的获得感。
根据国务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品,由国家招标定点生产、议价采购。但目前,定点生产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亟需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提供救命药供求大数据,由企业按需生产,再统一调配,不让患者因无药可用失去治愈机会。同时,应允许药企在消费者接受范围内,适当调整价格,保障合理利润,纠偏廉价药因不赚钱被弃产的命运。此外,需完善短缺药品预警机制,加强对救命药品生产的引导和监管,如果药企要改变生产流程等,需保证供应、逐步替换。
廉价救命药消失背后,是医药这个特殊行业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过招,也是行业利益与职业准则的博弈。要真正改变廉价药的命运,还是要回归问题产生的地方,否则,放线菌素D此番恢复供应了,还会有下一种药断供。潮水退去,问题依然留在沙滩上。保证医疗服务的公益性,正视医药行业的盈利需求,重视病患希望用药治病而不是用钱续命的民生诉求,是医改必须承担的责任,也考验着医改的诚意与成色。廉价救命药回归,声声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