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认识糖果而不迷恋糖果

2015年11月19日   文章来源:果脯网   

  

  五颜六色的甜蜜糖果,相信没有一个孩子是不爱的。喜欢糖果,除了孩子一出生就吃母乳或奶粉养成喜欢甜食的习惯外,糖也是孩子身体成长的必需品,适当食用是必需的,但是家长们往往担心的是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糖吃太多而引起蛀牙或肥胖等身体症状。

 

 

  可是,妈妈们也知道,不让孩子吃糖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让孩子认识糖果而不迷恋糖果?

  孩子在两岁之前得到糖果的主要来源是大人的给予,这一阶段是以母乳、奶粉和其他辅食为主,孩子基本不会养成迷恋的习惯。过了两岁期后,孩子已经开始慢慢长大和认知,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习惯,五颜六色的甜蜜糖果对孩子实在是很大的诱惑。

  

  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这个问题,单纯的控制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可是后来我们发现一个更好的引导认识方法。

  既然糖并不是有害品,只是多食可能会引起蛀牙或饮食不均衡,但是完全阻止孩子吃糖又可能引起孩子身体和心理上的缺失,于是我就带着孩子来一起认识糖果。想不到孩子在认识糖果的过程中反而获得了不一样的经验和收获。

  

  孩子长到三四岁,可以通过简单的说话沟通后,我转变之前严格控制的观念,主动带着孩子走进糖的世界,认识不一样的糖果。我们约定,每周可以品尝不一样的糖果,但数量需要共同约定限制,女儿满怀期待地答应。因为孩子就是这样,每次看别人吃不一样的糖果时总是好奇地想知道那是什么味道。

  完成这样的约定后,每一次去超市,我没有了之前的害怕与担心,反而是带着好奇和爱心去给女儿寻觅不同形状和口味的糖,每次都会买一种给她带回家,把这份惊喜和喜爱传递给她。就这样她每次吃到的都是不同形状和口味的糖果。

  

  按照约定,我每次寻到不同糖果带给女儿,女儿也很开心和满足,这件事变得轻松又好玩。她在吃糖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是不断的惊喜和食物的丰富多彩。她发现:一个小小的糖居然可以有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品种、颜色和味道。

  借由糖果,孩子认识了不一样的世界和色彩,她的关注点不在要吃糖上,而在于认识的不同。这样,每次当她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吃糖时,不会眼馋,反而是轻松地说那种糖我吃过的。

  后来,更为惊喜的是,女儿的理解能力由一颗小小的糖提升,她会说糖可以是多样的,就像妈妈和爸爸、爷爷和奶奶还有我和其他小朋友是不一样的。

  

  一直到后来长大的过程中,女儿借由这个寻觅糖果游戏又开始认识树叶和花朵的不一样,家人和家人的不一样,老师和老师的不一样。借由品尝不一样的糖果,她也开始懂得了尊重并接受不一样。

作者简介:心情,80后作家,曾在国内某知名网站连载小说《从你的生命走过》。 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编辑:果脯网编辑 果味整理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