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成疫苗:实验到临床,安全是第一

2016年12月09日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李 颖 操秀英

  12月2日,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发表周德敏课题组题为《制备复制缺陷的活流感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称发明了人工控制病毒复制,从而将病毒直接转化为疫苗的技术,这一发现颠覆了病毒疫苗研发的理念,成就了活病毒疫苗的重大突破。(科技日报12月2日一版以“新技术使病毒‘摇身一变’成疫苗”为题进行了报道)

  此消息一发布迅速引发网友关注。一位哈佛医学博士、美国某大药厂资深高级研究员留言:数十年前美国FDA早已拒绝了任何将病毒基因(包括改良基因)注入人体内的临床实验,特别是严禁HIV基因注入实验人体内。这些病毒进入人体,重组主干基因库后,万一在遗传过程中发生突变,很可能是诱发肿瘤的主因。

  科技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德敏和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司龙龙博士。

  传统疫苗主要分为灭活和减毒活疫苗两种。周德敏解释说,灭活疫苗需要对病毒进行灭活处理,也就是“死”病毒疫苗,不足是只能激发人体部分免疫力,且需要多次接种。减毒活疫苗是指保留了活病毒的大部分基因序列、经处理后毒性减弱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疫苗,其免疫力强、作用时间长,但仍具有潜在致病危险,安全性稍差。在这项研究中,周德敏等研究人员对流感病毒进行了基因微调,获得了活病毒疫苗。

  “所谓的微调,实际上就是在病毒基因中通过定点突变引入终止密码子。”司龙龙说,这样,病毒在感染人体细胞后,就不能进行完整的蛋白质翻译。

  周德敏进一步说,这种活病毒疫苗保留了野生流感病毒完全的感染力,但它感染人体后在细胞内的复制和生产新病毒的能力却被剔除。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控制住了病毒对人体的毒性,同时保留了病毒感染人体引发的全部免疫原性,即体液免疫、黏膜免疫和T细胞免疫。

  对于安全性,司龙龙表示,这也是研究组考虑的重要因素。“确实,部分病毒如HIV、HPV等在感染人体后,会利用其特有的整合酶将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内,随机的整合容易诱发肿瘤的产生。不过,并非所有病毒都会将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部分病毒如流感等就不会整合到基因组中,因此使用流感病毒的全病毒疫苗是可行的。”他强调,他们目前的实验对象是流感病毒。

  司龙龙打了个比方:“我们相当于用一把锁把病毒锁上,让它不能复制。当然,病毒在繁殖传代过程中,这把锁可能会因病毒突变而失效,所以为了确保足够安全,我们同时加了好几把锁。”他说,利用小鼠、雪貂和豚鼠开展的疫苗鼻腔喷洒试验显示,这种活病毒疫苗安全有效,而且在3种动物模型中效果均超过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灭活疫苗。

  周德敏研究组表示,目前该研究还只是实验室的成果,要转化成临床用的疫苗还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在这过程中,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前所长徐建国院士在看过论文后表示,这一技术的先进性不容怀疑,但确实如研究人员所说,从实验室的疫苗候选株到疫苗,还要过很多关,对于疫苗审查来说,安全性是最重要的考量。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疫苗研究人员也表达了对安全性的担心:“要给健康人群用,很难保证几十年后没有重大风险。”(科技日报北京12月8日电)

分享到

推荐

more >
<
权利声明-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科学传播网 京ICP备16005954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982号